自家的孩子,不是你想打就能打!严厉教育很可怕!
小宝:关于父母打骂孩子,似乎是很普遍的事。“棍棒下出孝子”也是这么来的。但是,当今时代,却不时有“虐童”事件,这种事件是直接“打骂”的升级版,有的不仅酿成人间悲剧而且还触犯了法律。 关于前些日子的南京“虐童案”也引发了大家极大的关注,9岁男童小虎,因没完成作业遭养母毒打,全身伤痕触目惊心。小虎的养母很快被警方刑拘。这里,小宝想说的是,适当批判还是可以的,打骂也要有个度。
像这种虐待儿童的行为已然严重触犯了法律。
但故事接下来的演进,小宝想说说——令大家始料未及的是,被打的孩子,又被亲生父母带回拘留养母的派出所。一家三口上演苦情戏,哭求释放虐童养母。挨了打的小虎不恨养母,反而想念养母;而对于孩子被虐待,小虎的亲生父亲表示,表姐(小虎养母)一向对孩子疼爱有加,应该不是故意为之。
可见,中国式教育的现实语境下,“暴力教育”仍然有市场。
有些家长肯定会问:我自己的孩子我还打不得吗?要是孩子叛逆、任性、不服管,传统说教苍白无力,“适当暴力”难道不也是个好方式吗?
1大数据显示,过于严厉的教育,是很多孩子步入歧途的最重要原因
许多人的传统观点是,不打不成才。当代很多“虎妈”、“狼爸”以爱的名义,采取近于苛刻的教育。但是,严厉的教育,未必会带来想象的教育效果。
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对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过于严管,是很多孩子步入歧途的最重要原因。
调查中选择了几种典型的不良行为或普遍存在的情况,询问少年犯:你有通宵上网、夜不归宿、欺负同学、抢别人钱物、偷拿别人东西、结交有违法行为的伙伴这6种行为时,父母通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上述6种行为发生在孩子违法犯罪之前,从表面上看,父亲和母亲“不管不问”即采取放任的教育方式的平均在1成左右;“打骂”孩子即采取粗暴、严厉教育方式的,“抢别人钱物”、“偷拿别人东西”等被父母打骂的比例较高,父亲6成左右,母亲4成左右,其余平均2成左右;平均近6成的父母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
通过上图看出,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非放任不管,他们以说服教育、打骂等不同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却没有能力改变孩子。其中打骂孩子的比例不低。
如果打骂和说服教育可以奏效,或许有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能够得以纠正而不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然而结果并非如父母所愿。
2为什么过于严厉的教育不管用,甚至会产生反作用?
有个孩子回忆说:读初中的时候,我在学校表现不好,老师一找家长,父母就骂我,有时还打我。母亲经常唠叨我,有时在气头上,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什么“不学好”,“早晚得进监狱”,说得多,我也听得烦了,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她说东,我偏说西。没想到,这个孩子就这样真的“不学好”“进了监狱”。
事实上,这根本不是母亲的本意。母亲这种诅咒式的“严管”对孩子是莫大的伤害。久而久之,孩子所受的劣性刺激太多了而得不到良性的激励,身上的问题便得以强化,加剧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产生,甚至“破罐破摔”、背离家庭,直到触犯法律。
“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42.3%的孩子表示“恨过自己的父母”,当问及原因是什么?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不理解我”(50.7%),“不关心我的心理感受”(46.6%);“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45.6%)……
从孩子恨父母的原因中我们不难看到,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有自己的心理感受,他们渴望理解和尊重。而父母习惯于凌驾于孩子之上,对他们“不理解”、“不关心”、“不让做”……折射出父母对孩子的权利和独立人格的漠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对孩子的“爱”及其表现在教育行为上的“严管”,难以使孩子产生情感共鸣,难免成为“恨”的根源。这也是亲子冲突的最主要原因。
3想当个负责任的好父母,究竟怎么做?
首先要清楚三点:
1、家法惩戒是可以被其他方式代替的,但绝不是家暴或暴力的变种(直接肢体侵犯侮辱);
2、当一个孩子在犯错后,有显著的悔改表现,此时没有必要惩戒,而是采取积极的激励举措。
3、暴力≠体罚,体罚也有不同的体罚,比如做劳动、打扫卫生等相对更积极且不伤害个体的。惩戒需要建立在合法且具有契约性的条框内,在不以伤害身心的底线上可以采取其他相对更好的手段。
您可以这样做:
实践性教育
1、实践性教育是比较常用的方法,通过让孩子亲身感受到一件事而产生的落差感和挫败感,让他明白犯错的代价。
2、多看一些教育意义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比如《变形计》中就有很多去暴力化而采用实践性教育的实例,这些是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启发式教育
1、这种方式在很多人看来是鸡汤式教育,其实,启发式教育是相对于实践性教育更简单也更可能有效果的教育方式。优点就是快速有效,但缺点就是效果退散可能很快,不如实践性教育来的刻骨铭心。
2、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在于社交与心理对弈,需要我们更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问题根源。比如学生早恋耽误学业,就可以以同辈身份去分享自身当年的早恋感受,通过同理心的介入,从而更好的启发开导学生,让他明白早恋的利弊,以及学业的利弊。
3、启发式教育往往都是针对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明显的叛逆心理,对你的思想观念有抵触感。但启发式教育方法恰恰就是通过平等社交来构造沟通桥梁,通过交流来探索问题根源,逐步的消除对方的不信任,直至达到接近信任和彼此信任的状态。信任是影响受教育者的最大砝码,但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启发式教育需要足够的耐心。
如果这些还不够让您停止对孩子的过多责备与埋怨,看看这张家庭教育对照表,相信您一定知道怎么做!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你今天对孩子喊,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
你今天对孩子没耐心,就别怪他明天对你不耐烦;
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就别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别人爹妈有权势;
你处处苛求孩子完美,就别怪他自卑懦弱;
你习惯打骂孩子,就别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
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别怪他不负责任。
所以,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
我们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编辑:文姬 (择学堂)
【上海】复活节马戏团party这么多好玩的,免费来参加...(戳阅读原文)